“都知道保险机构的资金好,但是真的能募到钱的难度很大也是事实。”
前不久,中国太保与中金公司签署了大湾区绿碳科技基金合作意向协议,目标规模100亿,首期30亿聚焦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城市、绿色制造等方向。时间再往前看,一个月前,大家保险首只健康养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完成,出资总额50.11亿元;中国人寿与合肥市高质量发展引导基金等4家企业共同设立合肥国寿碳峰碳中一期股权投资基金,总出资额16.02亿。
除上述险企外,过去一年,包括阳光人寿、长城人寿、大家人寿、英大泰和人寿、泰康人寿等11家保险资金LP陆续对外出资,披露出资规模近千亿元。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泰康人寿、财信吉祥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及旗下机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纷纷投向包括新基建、新能源、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一位保险机构股权投资部门负责人石磊向记者透露,“险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情日益高涨,一方面出资额度明显增长,另一方面投早期的占比也在增加。”
保险资金的持续加入,势必会推动国内私募股权投资融资的LP机构化趋势。石磊表示未来险资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将是常态化的,但是依然会青睐大型知名GP,而且会更倾向于综合型大基金或者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的专业型基金。”据了解今年以来石磊所在这家机构已经调研考察了多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昨天见一家机构合伙人,我问他是如何募资的,他说“募资的关键不是你有多知名,带的团队有多好,基金的收益率有多高,而是LP愿不愿意信任你。”
聊起最近的募资,石磊告诉记者“总有那么些VC机构,操盘了几期基金,业绩也拿得出手,身边也不乏跟着赚到钱的高净值个人或民企老板,但是想要进一步优化LP结构,引入大型机构投资者,就会时候发现募资是真的难。市场上谁最有钱?国资企业、政府引导基金和险资,面对他们总是能让你知道什么叫‘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实现的。”
过去一个月,受全面注册制影响,金融机构出资出现观望态势,活跃度虽然有所降低,但仍能看到寿险公司中国平安、信托公司渤海国际信托、券商另类子广发乾等16家金融机构LP投向了19支基金,披露金额合计55亿元,单笔平均出资2.94亿元。
那么募资环境真的改善了吗?石磊表示,国家鼓励力度不减,但钱在口袋里更深了,需要回答LP的问题更多了。比如,当LP决定要投某只基金,整个投资过程才过半,后续还有LPA和S/L的谈判和磋商,出资打款,甚至个别还涉及到异地注册。对于LP各种奇怪诉求的拿捏,对于协议细节的把控,对于合伙人、律师、LP法务等的多方协调都至关重要。“宏观数据上内部资金结构的细微转变,落在每一个基金的出资规模都是敏感的。”
很多小型GP都想要拿到险资的投资。可是,很多保险公司对大型GP的基金投资周期可能长达8年,对小型GP的投资周期却会明显缩短,可能只有5年。
对于明确有招商需求的地方引导基金和国资,最关心的永远都是你落地项目的能力和项目给当地的贡献程度。要算的清能给当地引进什么项目,每年能开多少票、贡献多少税收,能不能带动就业甚至搞出产业小集群。它出的那笔钱,未来可能都会量化在招商数据里,项目的成长性、估值、甚至未来的业绩回报都不重要。
国有出资平台也清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根本目的是赚取超额收益,而不是招商引资,双方的利益需求是既矛盾也统一的。同时,为实现国有资金保值增值的要求,国有出资平台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监管条件,有的甚至亲自下场,委派投资委员会成员参与决策,其中最厉害的招数是要求对基金投资项目拥有一票否决的绝对权力。
对于中国的很多投资机构,原来的目标是做大AUM,赚管理费,LP的收益只是考虑的一部分,基金也确实很多,不差钱,所以投资思路,不错过好赛道即可,不需要对项目精挑细选。但是现在,募资变得困难,基金整体开始强调重视LP收益,而收益好的头部基金会进一步头部化。总之,在今天,最后能够活下来活的好的机构,都得是募资能力强的。
政策利好之下,险资对于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也不断升温。
早在2019年1月,银保监会简化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注册程序,明确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办理注册工作。此后,银保监会两度发文,放宽险资在股权投资基金领域的参与空间,保险私募基金每年登记规模均超千亿元。截至2023年1月,保险私募基金75只,规模5491.58亿元。仅2022年,新登记保险私募基金就有21只,规模1218.28亿元,均超往年,同比分别增加23.53%和13.75%。
从投资方式来看,间接投资和直投是保险公司的两大股权投资方式。考虑到专业度,LP业务是保险公司普遍采用的股权投资形式,借助专业的VC、PE来间接布局相关产业机会,而直投的份额则相对少一点。但无论是LP业务还是直投,保险公司都是“稳”字打头。
作为LP,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光大永明人寿、泰康人寿、阳光人寿、长城人寿、大家人寿、英大泰和人寿、中华联合保险、国华人寿等均通过LP形式参与对外投资,获得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则包括中金资本、红杉中国、晨壹基金、启明创投、鼎晖投资、源码资本、君联资本、高榕资本、华盖资本、高成资本、智路资本、海松资本等。
据烯牛数据统计,险资LP投资参股私募基金共计投资5,266家实体经济企业,从企业端来看,相关资本绝大部分流入了医疗、传统行业、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四大行业。与此同时,险资LP参股私募基金投资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为42.97%,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为28.10%,专精特型中小企业占比为16.98%,瞪羚企业占比为11.66%。
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统计来看,寿险公司中,超大型公司以投资非上市企业股权为主;大型、中型和小型险资机构则更多倾向于股权投资基金。而产险公司和保险集团公司更多会偏向于直接投资于企业。
在险资登记的基金名称中,健康养老、新能源、科创、基础设施等是这些基金的主要投向领域,包括金融企业、科技互联网、医疗健康、汽车服务等行业都占据了保险投资的主要份额。此外,国家战略支持的重点领域也是保险私募股权基金关注的目标,比如碳中和。
根据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等大型保险机构公告,保险机构对新兴产业、国家重点区域投资力度在增强,而助推双碳行动,绿色投资也在加强。“这些领域具备现金流稳定、确定性强、资金规模大等基础设施、清洁能源及医养健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和主导发展态势。” 此外,长期资金来源不足一直我国股权创投基金发展比较突出的问题,险资LP对早期投资的接受度也在逐步提升。
不过,尽管众多保险机构名义上要求将保险资金更多投向成长期高科技企业,但为了降低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部分创投机构会优先投资一些能快速上市的中后期项目实现较高的DPI(现金回报率),以满足保险资金的收益回报与本金安全要求,甚至部分创投机构会要求投资项目提供明股实债的投资安排,确保保险资金的绝对安全。
其实,自2022年以来,多家险资共同出资一只基金的趋势明显提升,也从侧面印证只有真正有实力的GP才能拿到保险的钱。以“并购女王”刘晓丹的晨壹投资为例,2022年三只基金分别获得泰康人寿、安邦人寿和大地保险的投资。而从晨壹投资过往机构LP结构看,有8家险资,占到LP数量的30%左右。这8家险资LP参股了7只晨壹投资的基金,累计对外投资了14家企业。
保险资金属于长期投资资金且相对稳定,有助于PE/VC机构开展跨周期投资,更灵活地扶持国内大量初创型高科技企业成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与产业迭代升级。
2022年共登记保险私募基金21只,规模1218.28亿元,同比分别增加23.53%、13.75%。保险私募基金登记规模已经连续4年超千亿元,登记基金数量方面同时创下历史新高。而国内6000多家投资机构中,有近70家获得保险LP资金支持,包括源码资本、中金资本、红杉中国、君联资本、晨壹投资等。当然也并不是什么机构都能让险资LP另眼相看。
“我们内部正在制定非保险系PE/VC机构的白名单,计划明年遴选优秀股权投资基金加大股权投资力度。这样相关投资决策与尽调流程效率也会相对较快。”上述负责人表示。
在保险机构内部,将行业头部PE/VC机构作为优先投资的对象其实已经是潜在规则。以尽调过程来看,保险机构需要了解这些PE/VC的投资策略,是否契合保险公司主营业务长远发展规划,能否形成更好的互补协同效应,也要评估机构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符合监管要求的投资目标、投资标准、后续管理、收益分配和基金清算等安排。如果选择规模不大或者知名度一般的PE/VC机构,内部尽职调查与投资评估的时间可能更长,也会进一步影响保险资金参与股权投资的出资决策效率。
根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评价结果,80分以上126家VC/PE为A类。相比2021年,新增42家机构,包括北京洪泰同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宏明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银保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博睿瑜业(上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光控安石(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州德福投资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广州市城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海南拾玉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荷塘创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泓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华映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
得益于银保监会2021年度下发的关于修改保险资金运用领域部分规范性文件通知,取消了此前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单只基金募集规模不得超过5亿元的限制,同时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由非保险类金融机构实际控制的股权投资基金,为保险资金扩大股权投资范畴提供新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保险机构参与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作为他们支持实体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当然,白名单的背后,自然不会缺席“黑名单”。2022年底的时候,银保监会下发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不良记录名单的通报,13家VC/PE被拉“黑名单”,不乏信中利、高特佳等知名机构,甚至有些还具备国有背景,要求保险机构停止与名单中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的投资合作,不得与其发生任何业务往来。
此次发布不良记录名单,一定程度上也是倒逼私募股权管理人加强合规运营。保险资金的负债属性决定了其对资金的安全性异常重视,监管适时发布不良记录名单,对于险资后续大规模有序开展股权投资业务也是具备积极作用。
“现在保险类LP也是越来越谨慎,越来越专业。我们有个险资LP在投前对我们追踪尽调了近两年,不仅关注基金的实际退出倍数,还会看到底有没有产业资源和优势。”华北某机构合伙人对记者表示,“现在大型的优质LP对GP的考量都是越来越多元,从GP角度看,也会越来越考验能力,倒逼合规化管理运营,募资和投资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