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济回暖保持同频,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今年的第一份“成绩单”较为喜人。
日前,包括陆金所控股(NYSE:LU)、奇富科技(原360数科,NASDAQ:QFIN)、乐信(NASDAQ:LX)、信也科技(NYSE:FINV)、小赢科技(NYSE:XYF)、嘉银金科(NASDAQ:JFIN)在内的六家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披露了2023年一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
与去年年报所呈现的情况有所不同,今年一季度,伴随经济恢复,金融科技公司业绩回暖。在上述六家金融科技公司中,四家均实现营收及净利润的双增长,且大部分公司贷款规模实现了稳步增长。
然而,受行业调整、利率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逾期率攀升、业绩增速放缓依旧是摆在部分金融科技公司面前的难题。在此背景下,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发力海外市场等,成为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新驱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下金融科技公司寻求不同的转型方向,既是机遇,亦有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
2023年一季度,金融科技公司的业绩呈现修复迹象。与2022年同期对比,不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均实现了同比增长。
营收方面,陆金所控股、奇富科技和信也科技位居前三,一季度营收分别为100.78亿元、35.99亿元和30.50亿元;净利润方面,一季度奇富科技以9.30亿元领衔,陆金所控股与信也科技紧随其后,分别实现净利润7.32亿元、6.90亿元。
来源:各金融科技公司财报
就业绩变化情况来看,六家美股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四家公司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就净利润而言,乐信、小赢科技和嘉银金科同比增幅均超过90%。其中,乐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大增181%。
乐信CEO肖文杰表示:“随着疫情结束,消费市场逐步复苏、宏观经营环境持续改善,消费金融迎来重要机遇期。一季度,我们坚持风险和数据双轮驱动,收获了又一个不错的季度成绩。”
“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国经济复苏的迹象,第一季度消费者支出增加,并且GDP的增长好于预期。”小赢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唐越指出,“然而正如国家统计局所说,内需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我们看到个人金融行业的竞争加剧,在获客方面面临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凭借我们强大的业务弹性和执行力,我们第一季度的表现是非常令人鼓舞和骄人的。”
来源:各金融科技公司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与2022年同时期对比,营收、净利排名靠前的陆金所控股与奇富科技,是六家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中“唯二”业绩下滑的公司,营收分别同比下滑41.80%和16.69%;净利润则分别同比下滑86.16%和20.83%。
在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看来,当前金融科技公司的主要卖点是用户流量,具备持续用户生长能力的平台更有优势。“陆金所控股没有对应的场景和流量平台,而是将传统金融产品在线化,只是提供了购买便利,吸附用户还是依靠在线和传统媒体广告投放。现阶段金融广告投放受限大背景下,缺少流量入口的弊端就显现出来。”
尽管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但与2022年四季度对比,部分金融科技公司业绩已有所改善。以陆金所控股为例,环比实现扭亏为盈。陆金所控股联席CEO计葵生表示,信贷减值损失减少是季度扭亏为盈的主要驱动因素。财报显示,2023年一季度陆金所控股信贷减值损失从2022年四季度的67亿元下降到31亿元,降幅超过50%。
需要指出的是,贷款逾期对金融科技公司净利润造成的侵蚀风险仍未解除。从资产质量指标来看,一季度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M3+(90天以上)贷款逾期率出现抬头现象。在此之中,陆金所控股M3+逾期率最高,为3.3%,较去年末提升了0.7个百分点;乐信排在第二(2.53%),与去年末持平。
不过,资产质量的隐忧并不仅仅存在于金融科技公司身上。有中小银行高管透露,“虽然一季度资产质量呈现向好态势,但从5月的数据来看,不良又有所反弹。总体而言,不良较之前有所下降,但仍处在高位。”
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公司选择审慎经营,通过优化借款人客群机构改善资产质量。嘉银金科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公司持续加大对优质获客渠道的投入及不断优化借款人客群结构,使触达用户的场景更加多元化、识别目标客群的效果更加精准。
据计葵生透露,一季度陆金所控股促成的新增无抵押贷款中,由优质借款人(风险等级R1-R3)贡献的贷款量占比达82%,同比提升100%。“今年下半年公司核心业务指标将逐渐恢复,利润或将在2024年逐步改善。”他表示。
小赢科技总裁李侃认为,“尽管竞争激烈,我们的优质借款人基础仍在继续增长。预计在今年余下的时间里,我们的风险表现不会出现大幅波动。”另据财报,小赢科技2023年一季度活跃借款人数量为152.37万,较2022年同期的88.92万上升71.4%。
业绩回暖之际,大部分金融科技公司贷款规模延续了增长态势。
具体来看,陆金所控股依旧位列第一。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该公司促成贷款余额495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26.8%。财报显示,截至3月31日,陆金所控股累计服务借款人达1940万人,较2022年同期增长8.99%。不过,其一季度促成贷款额同比下滑65.3%至570亿元,成为唯一在一季度促成贷款额未有增长的金融科技公司。
奇富科技以1713.02亿元的贷款余额位列第二,与2022年同期对比,其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8%。同时,该公司一季度的撮合放款规模达到1094.6亿元,同比增长10.7%,累计授信用户同比增长15.6%。
“随着宏观经济的温和复苏,今年以来我们经历了需求的逐步回升,并实现了贷款规模的健康增长,超出了我们的预算目标。”奇富科技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吴海生说。
乐信的在贷余额则在今年一季度突破了千亿元大关,以1070亿元排在第三,同比增长28%;总用户数1.94亿,同比增长13.7%。
“美股中概股金融科技公司业绩回暖主要受益于中国经济复苏,信贷需求有所回升。房地产的周期性颓势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出现一定程度业绩下滑,但这促使银行探索新的金融业务,比如消费贷、信用贷,而金融科技公司拥有客户流量。”盘和林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一年,无论是行业调整中贷款利率的下行,还是获客成本的持续上涨,均挑战着金融科技公司的经营能力,造成了业绩的一定波动。今年一季度,金融科技公司着力于压降资金成本,提高获客效率。
“为了推动持续增长,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客户获取渠道,并与现有合作伙伴部署了增强的RTA(实时接口)系统。这种努力应使我们能够在寻求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提高成本效率。大约56%的贷款是在轻资本模式、ICE(智能信贷引擎)和其他技术解决方案下实现的,这与最近的趋势一致。”吴海生说。
嘉银金科相关负责人亦表示:“本季度进一步深化与重点金融机构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促成借款的资金来源及结构持续改善。同时,银行类合作伙伴的放款比重在本季度持续增加,这些努力使嘉银金科促成借款的平均资金成本继续降低。”
另据乐信相关负责人介绍,持续改善的资产质量受到合作伙伴认可,该公司一季度助贷资金成本从2022年四季度的6.8%下降到6.6%,达到三年来最低水平。
眼下,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利好政策频出,消费金融迎来重要机遇期。艾瑞报告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1月,居民消费短贷超过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占2019年同期的112.5%,显现出显著修复态势,为消费信贷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
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情况亦有所印证。以陆金所控股为例,财报显示,2023年一季度陆金所控股消费信贷余额296亿元,同比增长39%;消费金融新增贷款占总新增贷款的比例为24%,2022年同期为11%。
在不久前举办的乐信2023合作伙伴大会上,肖文杰指出,消费金融十数年发展的历程更像是“跑马圈地、快速增长”,而现如今的行业机遇期,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比拼的是各家公司的创新能力。
根据财报,乐信一季度电商业务GMV(商品交易总额)为11.3亿元,同比增长68.8%,电商累计成交用户数同比增长71.2%。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巩固既有业务优势的同时,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开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并初见成效。
部分金融科技公司试图通过布局海外寻求突破。信也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立足本土、布局全球”的战略,信也科技后发的国际业务实现快速增长,为公司整体业务指标上涨提供了二次驱动力。一季度,信也科技国际业务收入达4.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5.9%,占当季公司总收入的14.7%。
值得注意的是,在信也科技国际化业务中,印尼市场贡献了大部分江山,且该公司在印尼的交易规模已位居行业前列。此前的5月29日,据信也科技透露,原蚂蚁集团国际业务CRO(首席风险官)顾鸣回归信也科技,出任信也科技印尼业务CEO,直接向集团CEO李铁铮汇报。
不过,在中国小微信贷机构业务创新合作机制发起人嵇少峰看来,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布局海外,既有挖掘新市场的机会,也面临着法律与社会环境、国际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影响,风险、挑战、机遇是并存的。
盘和林认为,行业的核心优势有两个,一个是科技,另一个是规模,两者缺一不可,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如何实现规模是其未来发展焦点。“部分金融科技企业背靠互联网平台,但另一些没有流量的持续加成,对于没有流量输入的金融科技公司,则需要想办法以特色金融服务来获取用户流量。”盘和林表示。
此外,将科技输出作为重点亦是部分金融科技公司的着眼点。在嵇少峰看来,金融科技公司向轻资本转型既是无奈的选择又是必须的选择,技术输出型与过去直贷或主导型助贷的做法相比,与金融机构的话语权明显变弱,盈利能力更是大幅度下降,经营压力有增无减。
“但是,科技是生产力的第一驱动力,金融科技仍是传统金融的希望,相信经过市场与政策的洗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科技公司会迎来更大的机会。”嵇少峰说。